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二樓書籍分類
 
大般涅槃經精要: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: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

大般涅槃經精要:最惡的人也能成佛的智慧:開發每個人本有的覺性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9869751858
天竺三藏曇無讖,梁崇明
大喜文化
2019年6月20日
127.00  元
HK$ 107.95  






ISBN:9789869751858
  • 叢書系列:經典精要
  • 規格:平裝 / 336頁 / 14.8 x 21 x 2.5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  經典精要


  • 宗教命理 > 佛教 > 佛教經典/解說











      《大般涅槃經》為您破解實修最難解的誤區:



      1.入涅槃到底是什麼狀態?

      2.佛陀將煩惱滅後,就不再生煩惱了嗎?

      3.涅槃是無常的還是永恆的?

      4.為什麼無論世間人說有我、無我,都是顛倒?

      5.為何一切顛倒都是苦?顛倒是真實嗎?

      6.佛陀的金剛智,能治療眾生所有的病苦及消除所有的眾罪嗎?

      7.無常之因會生出常的現象嗎?

      8.內在的神通與外在的神通有何不同?

      9.菩薩修行大涅槃所得的神通,是什麼樣的?

      10.為什麼說一闡提也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?

      11.眾生的業報身千差萬別,怎麼會具有相同的一種佛性呢?

      12.為何說佛性是恆常的,不在內也不在外?

      13.顛倒就不是真實的,那什麼才是真實的?

      14.要如何滅除不清淨的色,而獲得解脫而清淨的色?

      15.是因煩惱才有身;還是因為有身,然後才有煩惱的呢?



      《大般涅槃經》的核心即是「人人本具佛性」,也就是佛性潛藏在自己的心中。學佛不相信自己有佛性,這是人們不能成佛的重要原因。在本經的觀念中,可說只有不行善的人,沒有不具善心的人,這正是儒家常說的「人皆有惻隱之心」,行事殘暴惡劣的人,仍舊有慈悲的本質。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在於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淨心,即是清淨心性。



      這個本淨之心是沒有形體的純精神存在。佛陀要我們去認知「佛性」,就是針對我們這個內在的心性。「佛性」不是神我、靈魂、梵,而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存在於內心的覺悟能力。只要頓悟佛性,我們就能大自在地生活在塵世之中。



     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:



      純陀品第二:

      佛接受了純陀的最後供養,而拒絕了純陀請佛久住,莫入般涅槃的請求。佛陀也說佛具常命、常力、常安樂、常無礙辯才等常住五果。說明平時供養和最後供養,同等果報與功德。



      哀歎品第三:

      大眾哀請住世,佛陀給以慰語,並告諸比丘不應思惟諸佛長壽短壽,世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長存。有為有生滅,有變化的事物,其體性本來就是無常遷變的。涅槃就是恆常,如來法身恆常,不能把有常看成無常。一旦有生,則不能永住,直到煩惱生死盡了之時,即得涅槃寂滅,而超越生滅變化無常之法,才是真正的安穩快樂。



      長壽品第四:

      佛陀為諸比丘們宣說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了知常、樂、我、淨,離四顛倒。更為迦葉菩薩說佛身長壽的菩薩因行,以平等心視諸眾生,如來常住不變易法,世出世間的差別,涅槃即法性義,佛法僧三歸依處等。



      金剛身品第五:

      佛為迦葉宣說如來法身常住、金剛不壞。



      名字功德品第六:

      佛宣說此《大般涅槃經》的名義和所具的功德。



      四相品第七之上:

      佛為迦葉說如來常住不變易義。又如來隨順世間神通變化,已於無量劫中成佛,更示現種種色相化眾。



      四相品第七之下:

      犯了重罪的人能不成佛道,是沒有道理的,一闡提如果盡滅的話,就不能再叫做一闡提了。



      邪正品第九

      佛為迦葉菩薩說明佛法非波旬所能破壞。佛陀流淚,一為憐憫魔王及其徒眾,必墮地獄,受無量苦。二為憐憫眾生愚癡,不辨正邪,斷送聞法機緣。



      四諦品第十

      佛為迦葉菩薩說明修習甚深四聖諦法。



    本書特色



      為什麼惡念多的人,也可以成佛!

      如何從表面的惡,看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?



      佛教的普世價值與精神,無非是從入世的修行開創理想的人生。而這只有從佛性入手才是根本,大般涅槃經正是佛性論的根本經典。透過本經,可以從一切有情身上看見他們與自己的佛性,讓您在成佛的路上,照見自心、頓悟佛性、成就生命的圓滿與大自在。



    ?


     







    ?

    導讀

    ?

    本經

    ?

    第01卷? 序品第一

    佛陀將進入涅槃是什麼狀態?

    ?

    第02卷? 純陀品第二 哀歎品第三

    到達了有的彼岸,就能得到真正無上的快樂嗎?

    世間的常樂我淨,與出世間的常樂我淨,有何不同?

    ?

    第03卷? 長壽品第四 金剛身品第五 名字功德品第六

    出世法與世間法有何差別?如果佛就是常法的話,為何不經常顯現?

    ?

    第04卷? 四相品第七之上

    為何凡夫煩惱滅後,又一再地生起煩惱;佛將煩惱滅後,就不再生煩惱了

    嗎?

    ?

    第05卷? 四相品第七之下

    佛積聚了無量的妙法珍寶,佛還有秘密隱藏嗎?

    ?

    第06卷? 四依品第八

    佛是無常變易的嗎?涅槃是無常的還是永恆的?

    ?

    第07卷? 邪正品第九 四諦品第十 四倒品第十一

    世間人說有我,世間人說無我,為什麼都是顛倒?

    ?

    第08卷? 如來性品第十二 文字品第十三 鳥喻品第十四

    如果我是常的話,應該住在何處?雖說有我又不知我的真性,能算是解脫

    嗎?

    ?

    第09卷? 月喻品第十五 菩薩品第十六

    如來的本性其實沒有涅槃,為何眾生說如來已經確實涅槃?如來的本性真實

    沒有生滅,為何要示現生滅?

    ?

    第10卷? 一切大眾所問品第十七 現病品第十八

    斷善根的惡人一闡提,假如能生善心,還是叫做一闡提人嗎?

    ?

    第11卷? 聖行品第十九之上

    為何一切眾生在下苦中,錯誤認為是快樂?什麼是菩薩真正的樂?

    ?

    第12卷? 聖行品第十九之中

    為何一切顛倒都是苦?顛倒是真實嗎?

    ?

    第13卷? 聖行品第十九之下

    心的性質是常還是無常的?外道的常樂我淨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?

    ?

    第14卷? 梵行品第二十之一

    菩薩的真實思惟是什麼樣子的?

    ?

    第15卷? 梵行品第二十之二

    空有哪幾種?菩薩的空是哪一種?

    ?

    第16卷? 梵行品第二十之三

    世間的疑惑是那些?這跟菩薩的所知、所見、所覺是一樣的嗎?

    ?

    第17卷? 梵行品第二十之四

    佛陀世尊的金剛智,能治療眾生所有的病苦及消除所有的眾罪嗎?

    ?

    第18卷? 梵行品第二十之五? 嬰兒行品第二十一

    無常之因會生出常的現象嗎?

    為什麼如來雖然為了一切眾生而演說諸法,但實際上並沒有說?

    ?

    第19卷?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一

    菩薩執持大涅槃鏡會看見什麼樣的景象?

    ?

    第20卷?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二

    為何修行大涅槃的人,能以一相觀察,不會生起眾生的差別相?

    ?

    第21卷?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三

    為何貪愛有如偽善的仇敵?是如何欺騙迷惑眾生的?

    ?

    第22卷?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四

    內在的神通與外在的神通有何不同?菩薩修行大涅槃所得的神通,是什麼樣

    的?

    一闡提人、犯四重禁罪、誹謗大乘經等以及造作五逆罪的人,能證得涅槃

    嗎?

    ?

    第23卷?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五

    涅槃之樂,是外受而樂嗎?諸佛的樂是哪二種樂?

    ?

    第24卷?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六

    為什麼說一闡提也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?

    ?

    第25卷?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

    沒有依中道而行,能見到佛性嗎?無我的斷見,能見到佛性嗎?

    ?

    第26卷?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二

    為何說一切現象皆都沒有真實的我存在,但是涅槃卻真實有我呢?

    ?

    第27卷?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三

    為何眾生之身,其差別很大,都是不相同的,怎麼會說具有相同一種佛性

    呢?

    ?

    第28卷?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四

    佛身是否有邊際?佛是否有形相?如果沒有,是怎麼能看見的?

    ?

    第29卷?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五

    菩薩是修習哪兩種法,才不被四種顛倒的暴風吹動?

    ?

    第30卷? 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六

    外道與眾生所說的有我是什麼樣子的?與真實的我有何不同?

    要怎麼樣才能明白非無我也非有我,既無我也既有我?

    ?

    第31卷?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一

    佛性是在過去,在未來,還是在現在呢?

    ?

    第32卷?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二

    疑惑是執著嗎?什麼是斷了善根的人?

    ?

    第33卷?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三

    為何說佛性是恆常的,不在內也不在外?

    ?

    第34卷?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四

    一切有漏的現象,就是顛倒嗎?顛倒就不是真實的,那什麼才是真實的?

    ?

    第35卷? 憍陳如品第二十五之上

    要如何滅除無我的色,而獲得解脫的真我之色?要如何滅除不清淨的色,而

    獲得解脫而清淨的色?

    ?

    第36卷? 憍陳如品第二十五之下

    是因煩惱才有身;還是因為有身,然後才有煩惱的呢?

    ?









      《大般涅槃經》亦稱《大本涅槃經》或《大涅槃經》,簡稱《涅槃經》。從佛學發展而言,這部經是在大乘中期產生的經典,也是繼般若思想,向如來藏發展,而集大成的一部經典。大乘《大般涅槃經》的漢譯現存有三種:一、東晉法顯、佛大跋陀、寶雲等合譯《大般泥洹經》六卷;二、北涼曇無讖譯《大般涅槃經》四十卷,經錄中有時又作三十六卷,也稱作「北本」;三、劉宋慧嚴、慧觀、謝靈運等依以上兩種譯本為基礎,合本對照修治而成的《大般涅槃經》三十六卷,也稱作「南本」。



      《大般涅槃經》依據傳統佛教的說法,是佛陀在涅槃之前,在人間最後一天所說的了義經,主要核心思想為宣說如來常住、涅槃常樂我淨、眾生悉有佛性乃至闡提成佛等義的經典。



      綜觀本經,無非處處在闡明佛身是常住不滅,以及涅槃四德。涅槃四德為常、樂、我、淨,這是與蘊處界的無常、苦、非我、不淨不同的。凡夫與外道將涅槃誤認為無常、苦、非我、不淨,將蘊處界誤認為常、樂、我、淨,成就顛倒知見,以致無法解脫。遠離四顛倒者,應知如是常、樂、我、淨,才能夠身證解脫,此即本經全盤之義蘊及其重點所在。



      常、樂、我、淨四義,在本經所涵蘊的「約相說」,可以叫做涅槃,也可以叫做解脫;「約體說」,可以叫做佛性、法身,也可以叫做畢竟空,或第一義諦。涅槃,一般就是指人死了,問題是,佛身是同常人一樣死了就結束呢?還是永恆的?經中肯定佛身是常,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壞,不同常人的父母生身,而是所謂「法身」、「佛身」。佛身又指「佛性」。佛性是一種理體,一種精神狀態,無論是否彰顯出來,佛性是永恆不變的。

    ?

      因此,「佛性論」亦為《大般涅槃經》的核心理論,而佛性思想有兩個最?鮮明的旗幟,就是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」和「一闡提人亦能成佛」。佛性是常住不變的,常、樂、我、淨是大涅槃。因此,人人都具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。佛陀也在本經說「一闡提人亦能成佛」。「一闡提人」是犯下五逆罪等極重罪業的人,也就是所謂斷善根的人,會犯下這些極重的罪業,是因為佛性被煩惱塵垢所污染,不自信有佛性,是人們不能成佛的最重要原因,當了悟到自己有永恆不變的佛性,對證果有信心,佛性自然顯露,是故「一闡提也能成佛」。

    ?? ?

      閱讀本經不妨將重點放在佛性及其修持的核心課題方面,並從本經所闡明的「佛身常住」的義涵出發,生命的根源就是如來法界,我們來人生一遊,最後要回歸到永恆不變易的如來法界,獲得解脫。若能去認知我們皆具有普遍恆常的佛性,去善加養護與開發,且離四顛倒,不執無常變易的幻有世界為實我實法,就能脫離一切煩惱我執,斷滅無常,在現實環境中,證得大自在常、樂、我、淨的境界。



    導讀



      《大般涅槃經》有南北二本,北本為四十卷(十三品),南本為三十六卷本(二十五品)。大般涅槃的意譯是大滅度、大圓寂,是指佛陀圓滿諸德,寂滅諸惡的解脫境地。



      漢譯本的《大般涅槃經》是由曇無讖大師傳譯至中國的。曇無讖本為中印度人,為婆羅門種出身,後至迦濕彌羅,而於西元五世紀初,經由龜茲國而入北涼之都。二年後,譯成涅槃經之前十卷,之後為了搜尋後半部,而赴於闐國,同時也遣使而得殘缺的部分經本,終於在玄始十年,完成四十卷本(後調卷為三十六卷本)。北涼為北方五胡十六國中最後的一個國家,當時南方的東晉已滅亡,已由宋而取代。此涅槃經,後為四十卷本,而傳至南方時,由於慧嚴、慧觀、謝靈運等法師大德,將和法顯所譯之涅槃經(六卷)對校,而為三十六卷本。嗣後曇無讖所譯的為之北本涅槃經(四十卷),被修治的為南本涅槃經(三十六卷),直至現在。



      涅槃的意義



      「般涅槃」譯為寂滅,是滅除所有的苦惱,到達寂靜的境界,也就是成道後的境地;佛將逝世時,也叫做涅槃,有著證果與逝世的雙重意義。佛陀之離世,仍然是進入悟道證果後常住不滅的境地,而不是世人所謂一別千古那種生離死別,是佛性常存不滅的示現。



      傳統上小乘對涅槃的解釋為「灰身滅智」,又作無餘灰斷,焚身灰智。即將肉身焚燒成灰,將心智滅除之意。在這個意義上,涅槃幾乎可說是等同於死亡,因為涅槃是伴隨著肉體的幻滅而有,修行者的生命要結束的時候,因為沒有煩惱,沒有要存在的心,也沒有心要來這個世間,亦即將身心悉歸於空寂無為之涅槃界,此乃小乘佛教最終目的之無餘涅槃。



      大乘佛教以大涅槃取代了涅槃,不再認為涅槃一定要伴隨著死亡的來臨,而是可以在肉身並未壞死的狀態中達到的境界,這境界就是常、樂、我、淨,並以大涅槃來說明。如〈高貴德王菩薩品〉中所云:「常樂我淨在何處耶?所謂涅槃。」、「常樂我淨乃得名為大涅槃。」所以常樂我淨又名為涅槃。此時,涅槃只是一種精神狀態,並不是要伴隨肉身的死亡才能達成。



      因此,涅槃不是去哪裡,現實生活都能得大自在涅槃。既然《大般涅槃經》強調法身是永恆,所以此境界是無始無終,有生之年所現的一切色相,並沒有離開法界,與涅槃實性不可劃分。所以涅槃理想境界可於現實界、生死海中實現之。



      常住不滅? ?



      《大般涅槃經》卷第二十七有云:「一切眾生,悉有佛性,如來常住,無有變易。」本經的重點,首先放在於欲表達佛性的常住不滅,也就是說,佛陀雖進入涅槃而離開世間,但是佛陀的壽命乃為金剛不壞之身,為常住不滅的真我。第二為提示佛性平等,不但佛陀有之,就是惡逆不道暴戾之徒,也都具有涅槃佛性,也能成佛,也就是一切眾生均具佛性,悉皆成佛。

    ? ?

      關於常住不滅。不變易即是常住,佛的法身、法界,是一種理體,是永恆不變的。一般佛家思想精神通透「常」與「無常」兩界,自生滅變化之現象界觀之,是謂「無常界」;然自永恆佛性或法界觀之,是謂「常界」。佛性又被視同於佛的法身。是故《大般涅槃經》卷第三十一:「佛性是常,三世不攝;三世若攝,名為無常。佛性未來以當見故,故言眾生悉有佛性。」本經所講佛性之常,講?槃之有,皆非相對的有無之「有」,常與無常之「常」,而是一絕對的超概念的真常之「常」,妙有之「有」。

    ?? ?

      然而世人凡夫不知真常的有,不知常住樂,以無常的下苦為樂,孰不知此樂是假樂,此苦是真苦,如〈聖行品〉所云:「一切眾生於下苦中,橫生樂想。」一般人對苦的認識是相對於樂的,所認為的樂,在正法的勝義中,其實是在下苦中,就是我們眾生在很苦的狀態之中,我們卻想是在受樂,然而無常界中無實樂而有虛樂,理由是世間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,故諸所有受悉皆是苦,所謂生者必滅,合會必離,盛必有衰,眾苦流轉,無有休息,常為諸苦所侵。於是凡夫迷惘於生滅無常,浮沉於生死海中,直至死亡,人世間一切成就極可能剎那間化為烏有,因此生命毫無安全感。只有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,才能知道苦因、樂因,苦的來源,從假我的生滅現象(色身),領悟到常住不滅的真我(法身),獲得大解脫、大自在、大涅槃。如〈壽命品〉說:「我者是佛義,常者是法身義,樂者是涅槃義,淨者是法義。」至此境界,生滅變化界中之生滅無常感遂為永恆之極樂所替代。



      以中道的智慧為佛性

     

      《大般涅槃經》中的常樂我淨即是如來,即是佛身,有時又說即第一義空,或如來甚深密藏,或即中道。如〈師子吼菩薩品〉中所言:「不得第一義空,故不行中道;無中道,故不見佛性。」由此可見佛性是以中道第一義空的智慧為特質。

    ?? ?

      第一義空和中道都是既要見到世間的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;又要見到出世間的常、樂、不空、我。只有具備了這兩方面的認知,又要超乎一切對待,才叫中道行。行中道者,是見空與不空,不偏一面,無常見無常,常見於常,兩者皆如實見,沒有錯誤的認知及顛倒見,才能稱為中道。佛陀舉出聲聞、緣覺見一切空,所以不見佛性;見一切無我,而見不到我,所以不能證得第一義空。世俗之有是名利、五欲,聲聞、緣覺雖然解脫了世俗之有的束縛,卻被阿羅漢道果束縛,因此還不是真解脫。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沒有見到中道的佛性。能行中道才具第一義空的「智慧」,具此智慧才能成佛。因此,〈師子吼菩薩品〉之一說:「如是觀智,是名佛性。」



      佛性的普遍性與潛藏性

      

      闡述佛性遍在的經典,比比皆是。《大般涅槃經》雖承此旨,而強調佛身之常住,但是涅槃經的獨特之處,並不只如此,其最為特殊,最能令人讚嘆稱絕之處,乃在於一闡提成佛。梵語一闡提,譯為信不具,是不信佛法,是不信真理,可說是已斷善根之人,故都被認為無成佛之性。而《大般涅槃經》即說不管是如何的惡逆,不論是怎樣的誹謗正法,如一闡提那樣的惡劣,也能得度,也得成佛。雖然也有由於眾生的業力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,但同樣都具有佛性,眾生平等,人人終能成就佛。佛性具有普遍性,也是主張佛性論的價值所在。



      佛身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中是指如來之身,或法身、如來藏、佛性。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本,故是平等、恆有、真實普遍地存在。如來藏為眾生本具,卻被無明妄想掩蓋而不得彰顯的常住不變之性,可以說是佛性的異稱。所以關於潛藏性,也是如來藏的主要內涵。如來藏用最簡單的話解釋,就是如來有如寶藏,藏在自己心中。這一隱藏在眾生煩惱身心中的如來清淨法身,就是所謂「如來藏」,也稱為「佛性」。即一切眾生的現實生命雖處於煩惱生死的流轉之中,但同時也隱藏著如來的清淨法身,此清淨法身為煩惱所隱覆而不得顯露,但卻常住不變,不為煩惱所污染,為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。〈迦葉菩薩品〉四卷中,佛陀總結佛性具有六種特質,一是常、二是真、三是實、四是善、五是淨、六是可見。佛性是常恆不變的,因為尚未顯現,所以不存在;最終必將顯現,所以是存在。



      在成道的路上,人們必須把握這個主體性,般若是用,這如來藏、佛性便是主體,是目標,而這個主體就在自心中,不必外求。等到我們達到大自在的覺悟時,一切煩惱塵垢都被揭去時,佛性自然便會顯露。



      大般涅槃經 原譯經文 ?



     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:「世尊!我等不但修無我想,亦更修習其餘諸想,所謂苦想、無常想、無我想。世尊!譬如人醉,其心愐眩,見諸山河、石壁、草木、宮殿、屋舍、日月星辰,皆悉迴轉。世尊!若有不修苦、無常想、無我等想,如是之人不名為聖,多諸放逸,流轉生死。世尊!以是因緣,我等善修如是諸想。」



      爾時佛告諸比丘:「諦聽,諦聽。汝向所引醉人喻者,但知文字,未達其義。何等為義?如彼醉人,見上日月,實非迴轉,生迴轉想。眾生亦爾,為諸煩惱無明所覆,生顛倒心,我計無我、常計無常、淨計不淨、樂計為苦,以為煩惱之所覆故。雖生此想,不達其義,如彼醉人於非轉處,而生轉想。我者即是佛義,常者是法身義,樂者是涅槃義,淨者是法義。汝等比丘!云何而言有我想者,憍慢貢高流轉生死?汝等若言,我亦修習無常、苦、無我等想,是三種修,無有實義。



      今譯



      這是比丘向佛進言:「世尊!我們不但修習無我想,也修習其餘諸想。所謂苦想,無常想,無我想。世尊!比如人喝醉了意識會眩亂,所看到的諸山川、城郭、宮殿、日月、星辰等,都在迴旋轉動似的。世尊!如果有人不修習苦、無常、無我等想的話,這樣的人不能稱為聖人,此人會放逸自己的行為,在生死中打轉。世尊!所以我們經常修習苦等諸想。」



      這時佛告訴眾比丘:「仔細聽啊,仔細聽啊。你們剛才引用的醉人的比喻,只不過是文字上的瞭解,並沒有達到徹知真正的意義。什麼是真正的意義呢?比如那位酒醉的人看到天上的日月,實在並不迴旋轉動,而他卻作迴旋轉動之想。眾生也是如此,被各種煩惱無明覆蓋生出顛倒的想法,把真我看作無我,把常看作無常,把淨看作不淨,把真樂看作為苦,因為被煩惱覆蓋的緣故,雖然知道這個道理,卻並不通達其中真義,比如那個酒醉的人,對於不迴旋轉動之物,而誤認為在迴旋轉動一樣。我就是佛義,常就是法身義,樂就是涅槃義,淨就是法義。你們眾比丘,為何說有『我』的想法就會貢高我慢、流轉生死呢?你們若說,我們也修習無常、苦、無我等,但這三種修行沒有真實的意義。」



      原譯經文 ?



      無常、常想,常、無常想,是名顛倒。無常者名不修空,不修空故,壽命短促。若有說言不修空寂得長壽者,是名顛倒,是名第二顛倒。



      無我、我想,我、無我想,是名顛倒。世間之人,亦說有我;佛法之中,亦說有我;世間之人雖說有我,無有佛性;是則名為於無我中而生我想,是名顛倒。佛法有我,即是佛性;世間之人說佛法無我,是名我中生無我想。若言佛法必定無我,是故如來?諸弟子,修習無我,名為顛倒,是名第三顛倒。



      今譯



      將無常認為是常,將常認為無常,叫做顛倒。無常叫做不修空,不修空所以壽命短促。如果說不修空寂能得長壽就是顛倒,這是第二顛倒。



      將無我認為我,將我認為無我是顛倒。世間人說有我,佛法之中也說有我。世間人雖說有我,這個我卻沒有佛性。這是在無我中而認為有我。這是顛倒。佛法中的我就是佛性;世間人說佛法中無我,則是在我中認為無我。如果說佛法必定無我,所以如來讓弟子修習無我,叫做第三顛倒。

    ?

      原譯經文 ?



      「復次善男子!喻如滿月一切悉現,在在處處、城邑聚落、山澤水中、若井若池、若?若鍑、一切皆現,有諸眾生,行百由旬,百千由旬見月常隨,凡夫愚人妄生憶想,言:『我本於城邑屋宅,見如是月,今復於此空澤而見,為是本月?為異於本?』各作是念,月形大小或如鍑口,或復有言大如車輪,或言猶如四十九由旬。一切皆見月之光明,或見團圓喻如金盤。是月性一,種種眾生,各見異相。善男子!如來亦爾,出現於世,或有人天而作是念:『如來今者在我前住。』復有眾生亦生是念:『如來今者在我前住。』或有聾?,亦見如來有聾?相。眾生雜類,言音各異,皆謂如來悉同己語,亦各生念:『在我舍宅受我供養。』或有眾生,見如來身廣大無量。有見微小,或有見佛是聲聞像,或復有見為緣覺像。有諸外道復各念言:『如來今者,在我法中出家學道。』或有眾生復作是念:『如來今者獨為我故出現於世。』如來實性喻如彼月,即是法身,是無生身。方便之身隨順於世,示現無量本業因緣,在在處處示現有生,猶如彼月。以是義故,如來常住無有變易。」



      今譯

     

      「另外,善男子!就好像滿月一樣,什麼都能夠呈現,就是不管在什麼地方所在,城市、聚落、山澤水中、井、池、盆、鍋到處都能夠呈現月亮,有人行走很遠看到月亮總是跟隨自己,凡夫就妄想:『我本來在城鎮裡看見這個月亮,現在又在此曠野上看見,這是同一個月亮還是不同的月亮呢?』都認為月形大小有時如鍋口,有時大如車輪,有時猶如四十九由旬(古印度長度單位。一由旬相當於一隻公牛走一天的距離,大約11.2公里)那麼大。一切眾生都看見月之光明,有時團圓猶如金盤。此月性一如,而種種眾生所見不同。善男子!如來也是一樣,出現於世。有人、天心想:『如來現在在我面前停留。』又有眾生也認為:『如來現在在我面前停留。』也有聾人看見如來示現聾?相。眾生各種類,語言不同,如來講的話每個地方都不同,但是大家都說如來跟我講一樣的話,也都認為:『如來在我家裡接受供養。』也有的眾生見到如來身體廣大無量,有的又見到如來身體微小,有人見到佛是聲聞像,有人見到佛是緣覺像。有許多外道心想:『如來現在在我的教法中出家學道。』又有眾生認為:『如來是只為我而出現於世。』如來真實性如同月亮,是法身,是沒有生滅之身。是方便之身,隨順世間,示現無量,沒有侷限在一個形相,就是如來渡化眾生的本業因緣,隨時隨地示現生滅,就好像月亮。因此如來是常住的沒有變化。」

    ?




    其 他 著 作